台钓调漂用品网

揭秘沈华战国玉器琢磨刀法特征的独特之处

09-08

揭秘沈华战国玉器琢磨刀法特征的独特之处

第十六课、战国时期玉器的琢磨刀法特征

我们前面课程已经介绍过战国时期玉器的最大亮点,其实从工艺的角度来看,就是琢磨玉器方法的全面展示过程。

至于所谓的“刀法”一词,也是后人的习惯称谓,古人治玉,用“砣”带动解玉砂琢磨,但是由于其手法纯熟,砣痕精炼,宛如刀琢斧刻之痕,久而久之,后人便用“刀法”来形容古人琢玉的技艺精湛之功力,与后来以讹传讹的用刀所刻并非同日而语,大家也不要被带偏,我前几日发过视频,还有人抬杠:“良渚玉器的纹饰就是刀刻?”这方面以前也写过专门的文章,不一一争辩解读了,良渚文化的确有刻划的工艺和方法,但是那个阶段,还没有可以刻动玉石的刀出现,青铜的硬度也达不到,应该是玉髓石英岩,更重要的是纹饰制作和玉石制作是两个概念,不要混淆了。

为何将战国玉器工艺推崇到一个顶尖的位置,也是有道理的,纵观有玉批量制作加工的工艺历史来看,完全可以说,战国时期的玉器琢磨刀法是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用刀工艺的集大成者。

如果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归纳,玉石琢制过程中,琢玉刀法形成的轨迹,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认识,即是从新石器时期开始,古人也一直在摸索和创造着新的琢玉刀法的运用。

随着原始琢玉工具的不断改进,到了商周时期,由于青铜砣具的出现,琢玉的刀法得以迅速地更新、发展和完善。 而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琢玉工具材料的更迭,玉石的琢磨工艺已经达到了此前各种刀法综合运用的顶峰阶段。


经过后来两汉时代三百多年的高位持续后,由于琢玉工具再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汉以后的刀法基本上没有明显的更新,但是由于其统治的时间和制作工艺的相对稳定,玉石作品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对既有的刀法运用的熟练程度和琢制习惯,从而为我们鉴定的断代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和帮助作用。

看到许多网上各类鉴定“秘籍”和方法,很多都是人云亦云,缺少真实的经验汇总,说到战国玉器的刀法特征,我觉得大家可以从这样两方面来提高认识;一是宏观上由于琢磨力度带来的视觉冲击感觉;二是微观上无处不在的细腻加工效果,具体的来说,有以下五个方面,我们争取每天一篇文字,详细进行解读和说明。

当然,这也是个人的抛砖引玉之作,看法未必全面,而且战国时期玉器琢制的刀法特征也绝不可能仅此而已,今天这里文章所讲,仅为适应普通收藏爱好者的日常鉴定需要,至于那些高端玉器所有的特征,不是我们这篇文字所讨论范围之内,也请各位方家不要以此贬损。

一、战国时期玉器琢磨工艺中隐起、剔地法的使用

战国玉器的工艺特点,就是大部分的纹饰设计雕制,完全采用的是隐起或剔地法,形成了浅浮雕的工艺效果。

如果一时难以理解或无法分辨,就需要仔细分析这一个时期制作出来的作品,结合春秋晚期的半成品,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隐起或剔地刀法的施用成功,应归功于最后玉器打磨工艺的尽善尽美。

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有些浮雕效果很强的玉器作品中,那种通过浮雕的方式,将凹凸立体感起形、剔地做的十分立体的作品,其效果都源于隐起和剔地工艺,而造成视觉效果的悦目则要归功于最后的打磨。

这两种琢制方法,这里我们将打磨也算做一种刀法,其实都是相辅相成的一套完整的雕琢工艺,这种工艺方法在战国时期,在玉器的琢制中得以最为完美的表现。

战国时期的隐起工艺刀法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对其后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玉器琢磨刀法的施用,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乃至成为后世无法超越的,只能模仿和雕琢的基本刀法。

而且这一个观点也有实物可以证实,就是一直到了清代晚期,在翡翠的制作工艺中,这种工艺和琢制方法一直都在使用之中。因为翡翠质地硬度高于玉石,所以用刀与玉器的用刀技法表现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仍然在翡翠的雕件中,找到了战国的刀法的传承运用。

这种在硬玉的材质上的工艺仿古,能让收藏者在通透的材质上,领略古朴醇厚的商周时代的玉器琢磨工艺和文化,其品玩的内涵自然丰富于其他的藏品。

(特说明:建议读者可以点击今日头条同名专栏课程,此文为授课讲义,更详细的内容,请点击视频课程查看)

工笔牡丹图片

蓝钻石香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