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06 07:03
毛蛤蜊,又称“毛蚶”,我们这里叫毛蛤蜊,青岛口音都叫“毛嘎啦”,就是三、四十年前,那可是我们普通市民饭桌上最常出现的一道美食。
“毛嘎啦”早年胶州湾也出产,主要的区域在大沽河出海口的滩涂上,后来胶州湾的毛嘎啦渐渐没有了,可能与滩涂的消失有关。市面上的毛嘎啦消失了,则是与上海肝炎爆发有关。
七、八十年代,毛嘎啦大量出现在菜店和新兴起的农贸市场,都是一堆堆的售卖,七十年代八分钱一斤,八十年代,一块钱12斤。也有直接用铁锨在货车或拖拉机上铲着卖,两毛一锨。家口多的都是拎着米达罗去买,一说米达罗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了,上点年纪老辈的人还在说,其实就是小铁皮桶。那些年的场景很多上点年纪德人一直是记忆犹新。
毛蚶是上海人的最爱,当年要是有上海朋友来,必须要去买一堆毛嘎啦,放大盆里开水浇几遍,也不用下锅,小钢镚一撬,再大点的用螺丝刀,看着他们吃着还带有血水的的毛嘎啦,那个酣畅淋漓的劲,我看着也担心不已。我们可不敢这样吃,都是必须煮开口了吃,但这样就容易煮老了,肉质的鲜美就差些火候了。
毛嘎啦别看便宜,但肉质鲜美,口感筋韧,蘸着姜末醋汁,辣根蒜泥或酱油,或是扒出肉来拌着菠菜吃,绝对美味。
乐极生悲,八十年代末,上海因甲肝爆发的疫情令无数人民感到恐慌,最终调查结果是市民食用的毛蚶(即毛嘎啦)被污染所致,进而引发了大规模的病毒传播。这个事件的发生,也导致了毛嘎啦在上海地区被全面禁售,听说直到现在也没有解禁。当年青岛地区疯吃的毛嘎啦也跟着受到牵连,其实也挺冤枉的,市民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吃,导致市场上好多年不见踪影,直到这两年才陆续出现,但买的市民还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