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钓调漂用品网

探索汉中西乡天坑:纪实篇(上)

04-16

探索汉中西乡天坑:纪实篇(上)

声 明

感谢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汉中天坑地质遗迹调查项目部任娟刚工程师的大力协助!感谢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张远海老师邀请!感谢廖世南、李萌、施吉祥三位探洞高手的照顾!感谢骆家坝乡老乡们的帮助!与大家分享一些考察过程中各人的所见所闻(不涉及测绘成果)。希望促进陕西洞穴探险运动发展。

虽然珠峰的高度是8484米

但截止2016年,已经4469人登顶

双旋涡天坑深度只有200多米

至今只有4人探底

够吹嘘一辈子的深度

哈哈哈哈

考察地点

陕西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陕西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11年,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西南部的大河镇和骆家坝乡境内,介于北纬32°33′33″至32°46′31″,东经107°15′24″至107°33′06″之间。东西长27.8千米,南北宽23.9千米,总面积34192公顷。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考察地点位于保护区腹地(北纬32°44′31″,东经107°21′49″)山区,海拔约1700米。距离最近的公路(骆家坝乡)22公里。

进入保护区后可以看到很多退耕还林后废弃梯田。因为陕南山区移民搬迁工程,细辛村旧址只剩3户无力下山谋生村民(靠种植其他搬迁户遗留的土地、养殖中华蜂、挖药等手段谋生,极为贫困),无法提供任何补给。

进入保护区原始林区后随处可见高耸的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 Seem.),一些树干上长着木蹄(Pyropolyporus fomentarius Teng),乔木下中层是大片的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 )。

底层除了高山杜鹃等小乔木和灌木之外,偶尔可以见到一些草本,比如獐耳细辛(Hepatica nobilis Schreb. var. asiatica)。感谢西安市植物园卢元老师的鉴定,不过说这个和中药细辛不是一个东西。好遗憾~~~细辛村,没见到华细辛。

老乡带路的图中挖到的不少北重楼(Paris verticillata M.-Bieb)。虽然很多人反对采药,违法,破坏生态。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其他生路,还有其他选择么?

考察任务

天坑测绘及沉积物调查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于2016年11月公布了汉中天坑群的阶段性调查成果,汉中天坑群主要包括南郑小海南、宁强禅家岩、镇巴三元以及西乡骆家坝四个集群。本次考察的“双漩涡天坑”因其独特的双旋结构和传奇的栈道古庙成为西乡骆家坝天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更因其尚未有人探底,使得本次探险考察活动极具魅力。

依据卫星图片,双漩涡天坑呈现南北,一大一小两个天坑。考察任务首先是天坑测绘,其次是采集天坑内部沉积用于讨论地下暗河的物源以及天坑的演化过程。因为天坑四面封闭,垂直深度超200米。所以本次考察除有来自北京绳索技术协会的李萌负责测绘,还特别邀请了广西的两位长期从事SRT探洞的专业人员负责绳索技术。其中施吉祥(ID:蜘蛛,中国溪蟹特有种“地狱白蜡蟹”的发现人)担任先锋,廖世南(ID:啊廖)担任副先锋,共同承担布线工作。

出发前检查清点挂片。

天坑布线。

天坑底部测绘。直径超百米的天坑口,从下面看就是一个小窗口。

考察过程

难忘的5天

Day 1 早晨5:00从骆家坝乡出发,徒步22公里,傍晚6:00左右抵达考察地点—双漩涡天坑。之后安营在坑口。

Day 2 早晨8:00开始探索双漩涡中的大漩涡一侧天坑。由先锋负责布线,随后由测绘人员对天坑内部展开测绘工作。但因天气变化,下午4:00因大雾暂停布线和测绘工作。

Day 3 早晨8:00开始第二次探坑。由于大雾影响,测绘工作进展缓慢。中午抵达天坑底部地下河。结束测绘后,收绳返回地面,午夜23:00左右全组人员返回地面。

Day 4 由于山中暴雨无法开展工作。考虑到食物补给物资,决定收绳,第二天撤离。

Day 5 早上8:00开始整理营地,10:00徒步出山,晚上9:00抵达骆家坝乡。

双漩涡天坑—大漩涡。

考察发现

神秘双漩涡

天坑内部首先让考察队员感到意外的就是寒冷,天坑底部存在大量未融化的积雪和冰,温度在0℃以下。当时地面的昼夜温度约为10℃至5℃,从骆家坝乡一路徒步到坑口也完成看不到任何积雪。但在天坑内部,海拔下降不到300米,气温却急剧降低。这种逆海拔-气温梯度(海拔每降低100米气温升到0.6℃)的现象在秦岭-巴山地区的洞穴中颇为常见(例如紫柏山冰洞),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山区年均温较低,冬季降雪因为天坑的遮蔽而保存了下来。

由于坑底的低温,大气降水落入天坑内后立刻凝结出大量的雾气,开始由底部向外扩散。

大约半小时后,整个天坑内部都被迷雾笼罩。激光测距仪也因为水汽的影响而无法正常测距,考察队伍不得不暂停工作。

天坑内部的冰雪。

仔细观察天坑内部的冰雪可以发现有结晶,因此我相信这些积雪以及冰是当年或者前年较近时间内外源性的降水。

考察队员沿地下河向上游行进,发现了一处地下河截弯取直(类似地表的“牛轭湖”)后遗留的河道。在这个约50米的河道里发现了16具动物尸骨。根据队员辨认,这些尸骨都属于同一种动物—红白鼯鼠(学名:Petaurista alborufus),松鼠科,鼯鼠属。队员啊聊和蜘蛛去年在汉中镇巴三元镇的天坑底部也曾发现过这种动物。但让大家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这些尸骨都聚集在这段古河道内?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几张照片(还有很多不晒了,重口味的可以联系我看更刺激的骨头,恩,你懂得 囧)如果有研究动物的老师对这些尸骨有兴趣欢迎与我联系。

洞内保存最完整的鼯鼠尸骨。

尸骨的周围还保留着一些皮肉的痕迹。

时间比较久的尸骨已经看不到有附着物。

有些已经发黄。

在这段布满鼯鼠尸骨的洞道内,还发现了具有垂直节理黏土(粒径应该小于40μm,具体是否达到黏土的标准还没有测)沉积。这些具有垂直节理的黏土呈现一个个近似六边形的柱状(与玄武岩六棱柱有些相似),具有明显的水平层理,并且在顶部形成了一层白色钙板。

柱子的质地摸起来均匀细腻,高度约120cm,直径在40cm左右。呈现明显的垂直节理。

推动柱子可以发现这些类似黏土的沉积物呈现出明显的垂直节理。应该是在静止水的条件下缓慢的沉积后形成的。

每一根柱子都有明显的水平层理结构,分选细致,层理之间有明暗变化。且顶部有一层明显的白色碳酸钙质结合板。这些分层是否是地下河涨水后后,夹杂淤泥的地下河水漫入古河道后沉积的物质?如果是,这些泥层中是否保留了过去的古气候与环境信息?

带着这个希望,我采集了顶层钙板。希望获得能够从中获得顶层钙板的沉积年龄。如果上覆的钙板年龄小于5万年,下部的泥层就能用C14测年。如果这些淤泥中保留了孢粉,将能够告诉我们过去秦岭植被变化的过程。

这次考察证实了老乡所说的坑口建有栈道古庙的传闻但遗憾的是栈道几乎损毁,只有蜘蛛沿着栈道木桩留在石壁上坑洞走进古庙。因为主要的任务是天坑测绘,所以没有布线进入古庙。考虑到安全,我只能站在天坑这边远眺。。。

双漩涡中间是一处天生桥,栈道沿着天生桥修建通向天坑的另一侧的绝壁,古庙便建在绝壁上一处洞口,双漩涡天坑结构的中间,坐北朝南。根据唯一进入过古庙的蜘蛛描述,古庙全榫卯结构,有残余香炉,但神像已经不在。栈道沿途还有人工开凿的洞穴,似乎是用来休息的。很难相信古人居然能在这样险峻的地方修建一座庙宇。

结束语

期待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对双漩涡天坑展开进一步调查。同时希望对洞穴探险感兴趣的朋友能够关注探洞、关注SRT、关注汉中天坑群哪些等待我们探索的未知地心。

图片是两名队员正在用SRT技术进入天坑。关于SRT技术和探险中的故事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与大家分享。欢迎关注“秦岭”微信订阅号~约我探洞哦!

秦岭

一起分享迈向地心的旅程

微信公众号ID :Qin_Mountains

我要投稿

小编微信号:379889082

邮箱:auld.langsyne@163.com

猛戳↙↙“阅读原文”进入投稿页面

朱砂佩戴有什么好处和害处

一般和田玉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