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廿四
编辑|S
1991年5月,陕西旬阳县博物馆为了将文物分类和定级,特意邀请了几名省上的考古学家。
在博物馆馆长的陪同下,几名专家细心的观察着每一件文物,并且详细阐述了文物的历史渊源和现有价值。
在路过一个角落时,几名专家的目光被一个黑漆漆的‘煤炭’所吸引,当即问馆长它怎么来的?
馆长回复道;“十年前一位学生捡到上交给博物馆的。”
其中一位专家大为所惊,声称:“世上仅此一枚!”
后经鉴定,原来这块“煤炭”竟是中国第一老丈人独孤信的印。
学生捡到文物主动上交
1981年11月9日下午,在一条乡间小路上,一群在旬阳县中学读书的学生在嬉戏打闹着。
在路过一条河流的时候,一名叫宋青的学生不小心踩滑摔倒在河边上,引来了同学们的嘲笑。
正当他准备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一块黑色的煤炭吸引了他的注意。
他将煤炭捡起来,擦去上面的泥土,才发现是一块形状规则的多面体,上面还有许多看不懂的文字。
当他准备再仔细的观察这块煤炭时,同学们大叫着宋青德名字,让他跟上步伐。
宋青抬头一看,同学们已经距离他很远了,于是他将煤炭塞进了书包里,朝着同伴们跑去。
第二天上课,宋青从书包里拿出课本时,煤炭掉落在了地上,他的注意力顿时从课堂上转移到了漆黑的煤炭上。
整节课,他都在专心致志的把玩这块漆黑的煤炭。
他的心不在焉立刻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立刻走到他面前,让他交出手中的‘玩具’。
由于这名老师见多识广,对文物有着一定了解。当宋青将煤炭交给他时,他的脸色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名老师猜测眼前的煤炭极有可能是一件文物,于是他便拿在手中仔细观察起来。
简短的观察之后,老师叮嘱宋青在放学后将煤炭上交给博物馆,让工作人员鉴定。
1981年11月10日下午,学校放学之后。宋青立刻带着捡到的文物朝着县博物馆跑去,当他到达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准备关闭大门。
宋青顾不上休息,气喘吁吁的跑到工作人员面前大喊道;“叔叔,我捡到了一块煤炭,老师说可能是一件文物,让我上交给博物馆,交给工作人员鉴定。”
听了宋青的话后,工作人员并没有在意,对着宋青说道:“哪有随随便便就能捡到文物,肯定是你们老师看错了,你赶快回家吧。”
宋青没有听见工作人员的话,从书包里将“煤炭”拿了出来。
当煤炭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工作人员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了,他飞快的将煤炭拿在手中细细的观察起来,并且很快确定了这就是一件文物。
至于是什么朝代的,有什么作用,价值几何还需要另外研究。
于是工作人员再次打开了博物馆的大门,将文物放进了一件柜子里,随后取出一支钢笔和笔记本送给宋青,作为对他上交文物的奖励。
拿到奖励之后,宋青高高兴兴的朝着家跑去。
十年后专家鉴定 文物乃无价之宝
博物馆馆长将所有的工作人员聚在一起对文物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他们查阅了博物馆的所有古籍,只得出该文物是由‘煤精’做成,是古时候文人墨客佩戴的饰物。
至于该文物属于哪个朝代,是什么人佩戴的饰物,又有什么用途他们一筹莫展。
为了搞清楚这块文物的价值,馆长又邀请了邻近几个县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前来研究,但是依然一无所有。
这块文物身上就像笼罩着一块神秘的面纱,无人可以将它掀开。
在长时间研究无果后,博物馆慢慢选择了放弃,将这块文物用玻璃罩保护好,放在了一个博物馆不起眼的角落。
直到十年后,一位叫王翰章的印章专家发现这块被放在角落的文物,才解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它的真面目公之于众。
1991年5月,王翰章跟随一批陕西省的专家到旬阳县博物馆交流,在馆长的陪同下,他们细心的参观起博物馆的文物,并详细的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在路过一个角落时,王翰章突然惊叹,引来了所有人的注意。
同行的专家问询问王翰章发生了什么,为何大惊小怪,但是王翰章一言不发,径直朝着角落走去。
在那片角落中,被密封在玻璃罩中的‘煤炭’文物仿佛正对着他发出呼喊。
王翰章走到那件文物面前,小心翼翼的取下玻璃罩,将那块文物拿在手中,双眼爆发出异样的光彩,仿佛捧着一件稀世珍宝一样。
专家们纷纷围了过去,凭借渊博的知识,他们立刻鉴别出这块文物是一件不可多得宝物。
博物馆馆长看见专家们炽热的眼神,立即明白他们一定是知晓这块宝物的历史和用途,立刻对他们请教。
回过神的王翰章回答了馆长的话。他说道;“这是一块煤精做成的印章,非常稀有,可能世界上仅此一枚。”
听闻王翰章的话,在场的人无不发出惊叹,馆长更是被震惊的额头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汗珠。
王翰章紧接著对馆长说道:“这块印章应该是某位历史名人所持有的,但是具体是谁我还要再研究研究。”
说罢,王翰章没有理会众人,将印章拿着向着隔壁的会议室走去,馆长和其余专家则立刻跟上了他的步伐。
在安静的会议室里,为了更细致的观察印章,王翰章拿出随身携带的清理工具,细细的擦拭着印章表面的灰尘。
清理完印章表面后,王翰章耐心的查看印章表面上的文字,他在他在其中一个面上看到了“大都督印”的字迹,又在看到了“大司马印”的字迹。
他深表困惑,在脑子里思考历史上哪些名人同时担任过大都督和大司马的职位。
还没等他思考完毕,他就看到了印章的其中一面上以正楷字写着‘独孤信白书’几个字。
顿时,他心里泛起了惊涛骇浪,脸上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情不自禁的说道;“这竟然是独孤信的印章。”
由于在场的人都是从事文化工作的,对历史都有很深的了解,所以在听到独孤信的名字后,所有人都朝着王翰章围了过去。
他们不断的发出惊呼和赞同,脸上的表情和王翰章如出一辙。
那么,这位独孤信到底是何人,又为何发明了这枚印章呢?
文物印章的主人和背后的故事
独孤家族原是北魏著名家族之一,但是由于孝文帝推行汉化运动,重用汉臣,所以导致许多鲜卑族的贵族被冷落。
独孤家族也不例外,在汉化运动不久后,他们家族在朝堂上便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没有了往日的贵族风采。
独孤信原名独孤如愿,父亲是驻守边疆的军官,所以他自幼在军营里长大,跟随父亲习得了一身武艺,尤其善于骑射。
随着年纪的增大,独孤信非常渴望披甲上阵,在战场上证明自己。
他的期望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为了反抗孝文帝的汉化运动,夺回以前的荣光,鲜卑族的旧贵族们在北境发动了叛乱,并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前来镇压的军队打打节节败退。
独孤信为躲避战乱,逃到中山,成为了起义军葛荣的手下。并在葛荣手下履立战功,声名远扬。
528年,另一只起义军尔朱荣击败葛荣,将葛荣击杀。但是昔才的尔朱荣并没有杀掉独孤信,反而任命他为将领,跟随他一路南征北战。
没过多久,北魏在战乱中分崩离析,魏武帝也西逃去宇文泰的驻地。
而宇文泰又是独孤信的幼年好友,于是便邀请独孤信一起拥立新帝,在朝堂上建立一番事业。
独孤信欣然前往。
在宇文泰的无条件支持下,独孤信在军中大展拳脚,抚慰三荆、镇守陇西,立下赫赫战功。
他也凭借战场上的军工被任命为大都督,大司马等多位职位。
在任职期间,他从不失信于人,并且爱民如子,经常救济灾民,使数以万计的流民有田可耕,有房可住,他也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后来,时任丞相的宇文泰在和独孤信喝酒畅谈时,对他说道:“你这么爱戴百姓,从不失信于百姓,不如将名字从独孤如愿改名独孤信吧。”
此后,独孤信的名字才开始扬名天下。
随着独孤信担任大都督、大司马等诸多职位后。
在战场上得心应手的独孤信渐渐被各种职位上的繁文缛节整的身心疲惫,每天都需要给非常多的文书签字盖章。
这里面最让独孤信头疼的就是盖章,因为当时的盖章都是靠印章。
每个职位都有一个专属的印章,而独孤信又身兼多职,光是印章都是十几枚。
每次盖章都需要仔细寻找,令他头疼不已。
加上这些印章因为体积小,不容易保存,有几枚印章就曾丢失过,给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
一天晚上,独孤信在睡觉的时候突然灵光一现,想到将十几枚印章融为一体。
制作一个多面的印章,将不同的印记刻在不同的面,这样不光容易保存,还极其方便。
第二天醒来,独孤信便命令仆人用‘煤精’制作了边长2厘米,通高4.5厘米,宽4.35厘米,有着26个印面的印章,并将自己的14钟印章刻在了上面。
此后,独孤信一直将这份印章带在身上,以便随时处理公文。这份印章也因为其形状的特殊性成为稀世珍品,历史独一份。
除了创造这枚形状独特的章外,独孤信的眼光还非常毒辣。
他将自己的长女、四女、七女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隋文帝杨坚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李昞,他也被后世称为“中国古代第一老丈人”。
公元556年,西魏恭帝拓跋廓被迫禅位于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北周从此建立。
担心政权不稳的宇文家族极力排斥外姓大臣,独孤信也不例外。
发觉朝堂政变的独孤信本想告别朝堂,归隐山林。
但是宇文家族还是担心独孤信会对他们的统治造成威胁,于是在一个夕阳西下的下午,逼迫独孤信在家中自杀。
在独孤信离世之后,印章便落到了他的仆人手中,在不久后的乱世中印章被几经转手,最后被遗落不知所踪。
两千年后,一名叫宋青的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在一条河边上拾起了被泥土掩盖独孤信印章。
结语
中国的每件文物都承载着独特历史与文化,都对研究特定的历史文化有着巨大的作用。
独孤信的印章是后人研究那个年代历史的桥梁,也对研究楷书入印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之后,旬阳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再次找到宋清,为他颁发了文物保护证书,正式向他表达了感谢。
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的丰功伟绩、才子佳人、文臣武将都会被淹没。
我们只有通过他们留下来的史籍故事以及各种文物才能窥探他们波澜起伏人生中的一角。
最后,希望我们国家能够保存好每一件文物,也希望所有的文物都能发挥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