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我是1963年生人,对70年代的事儿记忆犹新。那是一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但是记忆里能吃到的美食回味无穷。那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家庭主妇们为改善生活体现出来的智慧。
一、香香的锅爆小草鱼,鲜美的鲫鱼汤。
70年代夏天里雨水相当充沛,池塘里、小河沟里,沟沟叉叉到处是水,有水就有鱼。我和小伙伴们一起上地给家里的猪羊打草,筐里的草满了就开始在小沟里捉小鱼。
我们自有办法,把小沟一头堵死另一头留一个小口,小口边插上树枝防止鱼流出去。
随着水不断流尽小鱼就扑棱扑棱暴露出来,我们一双双小手灵活地抓起一条条小鱼。这些小鱼里食指粗细的草鱼最多,也有鲫鱼,还有一种鱼叫傻鲇嘚。水流尽的时候还会有些泥鳅专门钻进泥里,这种鱼滑溜溜的根本抓不住,但吃起来方便刺儿少肉厚。
(小草鱼图片)
小鱼抓了不少,不用专门的器具来装,沟边有高高的蓖麻,大的的蓖麻叶摘几个就能把小雨包起来,再有长草捆好就行了。
回到家妈妈们会把小鱼拾掇一下,然后在玉米面里放上盐让小鱼打几个滚儿。接下来烧锅,锅热了淋上猪油,然后把沾满玉米面粉的小草鱼放到锅里煎到两面金黄,这时小鱼的香味儿飘出来。小孩子们已经馋得流口水,家里的猫也围着锅台转。
妈妈们端出金黄的玉米面大饼子,大饼子就着香喷喷的小鱼儿那真是人间少有的美味。
鲫鱼最适合做汤吃。把鱼拾掇好,锅里放上油,葱花炝锅,加上足量水倒上酱油、醋、鲫鱼,大火烧开再小火慢炖。停火前点上香油,放上香菜,鲜香的鲫鱼汤就做好了。大人孩子一人一大碗,吃得那真是酣畅淋漓。
二、秋后地里的蚱蜢又肥又大,烤着吃焦香四溢。
70年代广阔的田野里少不了蚱蜢,我们河北沧州这边方言叫蚂蚱。
蚂蚱有好几种:叫上名字的有长长的长蚂蚱,有粗壮的飞蚂蚱,有油蚂蚱。秋天的蚂蚱已经个大肉肥,有的还存了金黄的籽儿。在那个缺少肉腥的年代这是天然的肉啊!
(长蚂蚱)
(飞蚂蚱)
(油蚂蚱)
妈妈们上地干活只要看到就捉住,用草棍儿串成长长的一串儿带回家。
晚饭的时候灶塘里的火红红的,等饭熟了明火散尽,妈妈们会把成串的蚂蚱放到锅底灰里,蚂蚱在灰烬里慢慢变黄变熟。孩子们一人分几只熟蚱蜢,先吃大腿儿挺香,把最好的身子肉放在最后。毕竟蚂蚱太小了,多数时候是刚尝到香味儿就吃完了。于是期待下一次的蚂蚱美味。
三、猪油炒辣酱
春天是蔬菜最少的季节,冬天的大白菜已经吃完了,新鲜蔬菜还下不来,这时候农家的饭桌上当家菜就是咸菜和大酱。
讲究的人家为了让一家人吃得好一些会想出各种法子。
其中猪油炒辣酱就是一道很下饭的菜。大酱是自家做的黄豆酱,辣椒切成碎儿,锅里倒上猪油,油热了放上碎辣椒翻炒,炒出香味倒上大酱再接着翻炒直到香味辣味融和在一起,一道好吃的辣酱就做好了。
辣酱就着干粮吃,大人孩子吃起来没个饱。
说起那个年代的好吃的还真不少。傍晚挑着挑子卖的五香豆腐干,冬天妈妈们把红薯蒸熟晾晒的红薯干,胡萝卜晾干上锅炒的胡萝卜干……
特别怀念那个五香豆腐干,现在有卖的但不是那个味儿了。写下此文慰藉美好的回忆。
头条友友们,你们小时候有哪些好吃的东西,欢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