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钓调漂用品网

中国遭遇北美食蚊鱼侵袭,云南地区告急!

02-16

中国遭遇北美食蚊鱼侵袭,云南地区告急!

提起食蚊鱼,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食蚊鱼原产自美国和墨西哥的沟渠和溪流中, 主要以蚊子的幼虫为食,在北美洲是颇有名气的“灭蚊能手”。

从1905年开始,食蚊鱼先后被各个国家引入,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蚊虫和疟疾的传播。中国引入食蚊鱼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27年,然而在之后的几十年里,食蚊鱼在长江以南的内陆水域逐渐站稳了“脚跟”,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种群,同时也给我国的本土物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食蚊鱼(学名:Gambusia affinis)

如今,食蚊鱼已经成为被全球“通缉”的对象,除了南极洲以外,世界各大洲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均有食蚊鱼的分布。由于造成的生态危害很大,食蚊鱼还被列进了全球100种最具威胁性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食蚊鱼:是“灭蚊能手”,更是“生态杀手”

当食蚊鱼被引入土耳其后,当地的研究人员专门对食蚊鱼的食性进行过研究。结果显示,在成年食蚊鱼的肠道中蚊子幼虫占达到了32.8%,而幼龄食蚊鱼的这一比例则高达64.8%,这说明蚊子幼虫确实在食蚊鱼的营养结构中占很大的比重。

蚊子幼虫

另外一份调查也显示,在23℃的水温条件下,一条体重1.1克的食蚊鱼能在一天内吃掉438只蚊子幼虫,这些幼虫的重量之和达到了1.6克——比食蚊鱼的自身体重还要重。这些研究足以说明,食蚊鱼确实是名副其实的“灭蚊能手”。

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食蚊鱼的另一个身份却是不折不扣的“生态杀手”,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不小的物种生存危机。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引入食蚊鱼的溪流中,当地的蝾螈很快就消失不见了,而在那些未引入食蚊鱼的溪流中,蝾螈的幼体和成体都生活得很好。更让生态学家担忧的是,太平洋树蛙也受到了食蚊鱼的影响,该树蛙的蝌蚪在食蚊鱼胃中出现的频率达到了65%左右。

食蚊鱼在美国的分布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在澳大利亚,绿金腹蛙是一种濒危的珍稀蛙类,但是在引入了食蚊鱼之后,绿金腹蛙成年种群的补充量明显减少,这一物种也险些因此灭绝。而在西班牙的伊比利亚半岛,2种齿鲤的野外种群也受到了食蚊鱼的影响——食蚊鱼在半岛“定居”后成功“上位”,疯狂摄食齿鲤的鱼卵,导致渔业产量和经济效益大幅下降。

相似的案例还有不少,这些都是盲目引入食蚊鱼而被开出的“生态罚单”,也是赤裸裸的教训。

那么问题来了:小小的食蚊鱼,为什么会在全球泛滥?

人们引入食蚊鱼的初衷是为了减小蚊虫传播疾病的风险,也有地区是当作观赏鱼引入的。虽说出发点都是好的,但食蚊鱼强悍的繁殖能力使得这一物种越来越不受控制,如今的形势已经完全偏离了原来的设想。

雌雄食蚊鱼的大小对比:雌性个体明显比雄性更大

食蚊鱼之所以能在全球泛滥,和它特殊的生殖方式以及强悍的繁殖能力有很大关系。

和普通的淡水鱼不同,食蚊鱼是以卵胎生的方式繁殖的——受精卵会在雌鱼的体内孵化并发育成仔鱼。由于成功避免了孵化过程中的死亡风险,因此食蚊鱼后代的成活率要远远高于普通的卵生鱼类,这一点也是大多数土著鱼所“望尘莫及”的。

食蚊鱼的发育图谱:上图中的过程均在雌鱼体内完成

食蚊鱼出生后,最多只需要50天的发育时间就能够达到性成熟,如果水温条件适宜,那么最少在30天内就能开始繁殖后代——食蚊鱼的这一发育速度,比罗非鱼还要夸张不少,几乎是后者的3倍。

在野外,食蚊鱼的寿命一般不超过2年,但是繁殖期却特别长。在广东、海南等地,从4月初到11月底食蚊鱼都可以正常繁殖,一年当中足足有240多天的繁殖时间。而在夏威夷等热带地区,由于水温适宜,食蚊鱼还能够全年繁殖。

成年及幼龄食蚊鱼

不仅如此,每一尾发育成熟的雌鱼都能够多次繁殖,堪称一台强大的“生育机器”。在春季繁殖的群体,雌鱼一般能产下3~5批仔鱼,每胎仔鱼的数量有10多尾,而这些仔鱼在当年秋季就能够发育成熟并加入到新一轮的“繁殖大军”中。

食蚊鱼入侵中国,云南成“重灾区”?

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食蚊鱼被引入了云南的自然水域,目前在滇池、星云湖、大理西湖中都有分布。由于性情凶猛、繁殖力强,食蚊鱼很快就与当地的中华青鳉展开了生态竞争,导致云南野生青鳉的数量急剧减少。

青鱂鱼(又名日本稻田鱼)

中华青鳉是云南的土著鱼种,在引入食蚊鱼之后,本地青鳉的生存空间被一步步压缩,最终被限制在一些分散的小生境中,有些地区的青鳉甚至已经彻底消亡。

据云南的一些老渔民反映,在1973年前后,澜沧江江畔的鱼塘中还能经常看到来回游动的青鳉,当时的数量还非常多。但是到了1986年,外来物种食蚊鱼很快就攻占了这片水域,把青鳉“赶尽杀绝”,目前景洪地区的野生青鳉已经基本绝迹。

人工放养是食蚊鱼在野外泛滥成灾的“导火索”

▲2014年10月,广州市全市开展了一场灭蚊活动,在白云区螺涌公园,工作人员将1000多条食蚊鱼带到水塘中进行灭蚊。

除了云南,珠江流域的罗非鱼也受到了食蚊鱼的冲击。在国内,罗非鱼也是颇有名气的外来物种,目前已经发展成了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野生的食蚊鱼和罗非鱼往往共同出现,这两大外来物种也不可避免地会展开激烈的竞争。

珠江流域的野生罗非鱼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食蚊鱼很有可能是潜在的“罗非鱼杀手”。2011年,研究人员在对珠江流域的食蚊鱼进行了研究,结果意外地在一条2.4公分长的雌性食蚊鱼消化道中发现了3条罗非鱼的仔鱼,这些仔鱼的体长在5.6~6.6毫米之间。

▲如上图所示,罗非鱼亲鱼会将鱼卵含在口中孵化,这一时期食蚊鱼并没有可乘之机。但在孵化完成后,仔鱼需要脱离母体自主摄食浮游生物,这时候的仔鱼就有可能被食蚊鱼吃掉。

这一发现引发了国内专家的担忧:如果罗非鱼仔鱼是食蚊鱼的捕食对象,那么珠江流域的四大家鱼、土鲮鱼、广东鲂、七丝鲚等土著鱼种也很有可能面临相似的困境。

不可否认的是,在珠江三角洲的河网地区,食蚊鱼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外来鱼种之一(罗非鱼也很常见),本土鱼的数量却越来越少了。珠江的水温条件非常适宜食蚊鱼的生长繁殖,如果不加以控制,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一个巨大的生态隐患。

▲上图是我国华南地区8条主要河流的外来物种分布图,珠江流域形势不容乐观。

总结

食蚊鱼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繁殖力,在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各国都引发了不小的生态危机。而在中国,部分土著鱼类的灭绝也成为了无法弥补的“物种之殇”。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才开始意识到食蚊鱼入侵事件的严重性。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食蚊鱼依然会因为人为放生、自然迁徙等因素继续扩散。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最好的做法就是加强生态保护意识、避免盲目放生——这种方式的成本最低,效果也最好。


#食蚊鱼##物种入侵##罗非鱼##保护生态#

国画竹子作品欣赏

巴西龟冬眠怎么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