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钓调漂用品网

直播春天:问茶③ | 失而复得的径山茶,耄耋老人用一生书写与径山的一世茶缘

03-19

直播春天:问茶③ | 失而复得的径山茶,耄耋老人用一生书写与径山的一世茶缘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施雯 通讯员 朱建杰



(听恢复径山茶历史名茶第一人金雅芬说茶)


圈粉很多的径山茶,兴于唐,盛于宋。

南宋时,它漂洋过海,东渡日本,发展出日本茶道。

不过,史海钩沉,清后径山寺院被毁,径山茶逐渐衰落,被人遗忘。

今天,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联合杭州市余杭区农业农村局、余杭径山茶行业协会推出的问茶系列报道,这是第三篇。

我们请到了82岁的金雅芬,给大家讲述,真色、真香、真味的历史名茶径山茶之复兴。


径山,得古今两代茶圣钟爱


茶叶,一直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上世纪30年代的吴觉农


1922年,一个叫吴觉农的浙江青年,从日本静冈茶叶试验场研修归来。

这个青年,后来被人尊为“现代茶圣”,新中国成立后,任农业部副部长及中国茶叶公司经理,对中国茶叶作出巨大贡献。

吴觉农回国后第三年,为浙江余杭林牧公司从日本引进了绿茶加工用的揉捻设备,试制蒸青绿茶。

余杭林牧公司,就是如今径山脚下的余杭长乐林场。

离林场不远的杭州茶叶试验场,历史悠久,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搬迁至此的。

上世纪60年代,杭州西湖、下城、上城、江干、拱墅各人民公社,派多人到余杭开荒,建成了这个拥有6000亩茶园的全国最大茶场。


杭州茶叶试验场茶园喷滴灌技术


这个茶场,前身正是吴觉农创立的浙江省茶叶试验场。

新中国百业待兴,作为陆羽著《茶经》的地方,余杭的茶山里,科研氛围浓厚,生产也搞得轰轰烈烈,还吸引了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来此办学。

学校在径山潘板桥拿下200亩山地种茶,老师们带领学生,在此开启了“半农半读”的试点教学。


原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在径山的教学基地今犹在


宁波姑娘金雅芬,就是上世纪60年代浙农大茶叶系学生。她于1964年毕业,分配到余杭县农业局工作,成为当时全县唯一的茶叶干部。

可惜,1964年,上班第一天,金雅芬就迟到了。

她兴匆匆跑到老余杭,一打听才知道,自己的工作单位在临平。

当时,从老余杭去临平,要先坐车到武林门,再转车去葵巷,然后才有去临平的车。

一路折腾五六个小时,到单位都快下班了。负责接待的同事只说了句:我们要的是男的,怎么来了个女同志。

没想到,就是这个文弱的女同志,后来挑起了复兴径山茶的大梁。


茶好也怕巷子深


那时候茶叶是紧俏物资,跟粮油一样,需要凭票购买。

大家都托金雅芬买茶叶,在同事眼中,她的工作是最香的。

茶虽香,但搞茶叶工作有多苦,其中滋味却不为人知。

经常,清晨从临平出发,金雅芬要花大半天在路上,才能到老余杭,然后再步行半天,到径山脚下的双溪,去茶园指导茶农生产。

那时,茶叶出口为主,茶园里春夏秋三季都要采茶,茶农非常辛苦。

茶园里,农民除了种茶,还种地,两株茶树之间留有余地,种些黄豆、番薯,因此茶园产量很低,一亩地只能采50-60斤鲜叶。

当时,余杭在中泰一带搞密植桑树,因为高产全国出名,金雅芬受到启发,决定试点密植茶园,为茶园增产增收。


在密植茶园中的金雅芬(后排中)


运用大学学到的种植方法,金雅芬深挖50公分土层,一层土一层肥地覆盖,来密植茶树。

1973年种下的茶籽,1974年亩产竟达到99公斤,一下子吸引全杭州的茶叶干部来组团参观。

第二年、第三年,密植茶园的亩产竟突破了500公斤;凭着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生产大队种一亩密植茶园,县政府还补贴10元钱。

到1976年,余杭一跃成为全国年产茶叶超5万担的产茶大县。

茶叶产量飙升,生产队里挣工分的农民,自然多劳多得,涨了收入。


当年的漕桥生产大队在密植茶园劳作


可是,金雅芬觉得,农民还是很辛苦。

自己搞的密植茶园,给他们增加了很多劳动量。

以前种茶,一年到头赚个温饱;现在,也就是多了平时的零花,年底能置办些年货的钱。

不过,农民不富裕,跟当时的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有一定关系。

当时,余杭主要生产的是杭炒青和眉茶,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低档茶,卖给茶叶公司,价格是2.35元/斤;情况好一些的是闲林、中泰产的旗枪,卖4元/斤。

虽然茶叶公司出口的价格比这高许多,但农民收入并不会因此增加。

有一次,省农业厅组织茶叶干部去梅家坞开会,金雅芬喝到一杯龙井茶,听说这种茶一斤能卖10多元,心里非常羡慕。

她品着茶,觉得余杭的茶也不比这个差,价格怎么差这么多,如果价格能卖高些,农民就能多点收入,日子也可以过得松快点。


深山遇好茶,一举夺魁


1978年5月,金雅芬去当时的省农业厅开会,得到一个消息。

浙江要恢复历史名茶,各地要根据自身特色,尝试走精品化路线。

金雅芬觉得,机会来了。

回到余杭,第二天她就跑去档案馆翻资料。

“原来,径山茶是唐代就有的历史名茶,比龙井茶历史悠久,现在,被人忘了,实在可惜。”

于是,她立刻给县政府打报告,要求着手调研恢复径山茶,10天后得到县里支持的回复。

同年6月,金雅芬决定上径山寻茶。

可是,径山在哪里,她从来没去过。

虽然,山下的双溪,有自己指导生产的密植茶园,但金雅芬从没听说过,径山上有人种茶叶,当时山上确实也没有茶农。

双溪有座庙,和山上寺庙有联系,茶农去打听之后,就带着金雅芬上山了。


上世纪80年代的径山寺


走了一个上午,终于到了径山寺,这里曾经被毁,现在只残存着破烂房子,只有门口的大香炉,倒是完好。

爬了半天山,两人又热又渴,就找了间附近的农家,敲门进去讨口水喝。

这家人,大人不在,家中只有个10来岁的男孩。

孩子从土灶头拿出一包毛纸裹的茶叶,金雅芬打开一看,这茶长得有点像梅干菜。

灶头上烧着热水,孩子拿土碗给泡了两碗茶。

咕咚咕咚两口,金雅芬就喝完了。

“咦?这茶怎么这么好喝,是我太渴了吗?”

“我还想喝,你能给我再倒一碗吗?”

“这茶,有一点板栗香,还是这么好喝!”

金雅芬如获至宝般问孩子,你家这茶,是哪里来的?

孩子回答,我们就是山上随便采的,你要,我可以带你去。

跟着孩子的上了山,找到的茶树有1人多高。找到一棵后,要走好久才有一棵,有时要翻过一个山头,才会再发现一棵。

采下两几片叶子在手中揉捻,金雅芬闻了闻香味,“太好闻了,是一种从来没闻过的茶香。”

这趟寻茶,收获满满。

回去后,金雅芬又给县政府打报告,说明了调研情况喜人。

一个月后,径山茶的恢复工作,便得到了县政府财政支持。


佳绩频频的径山茶,依然在路上


金雅芬和径山村民的合影


马不停蹄地上了山,这是金雅芬第二次上径山。

她挨家挨户去敲门,喝遍了所有人家的土茶叶,然后告诉大家,希望发动大伙一起开山种茶。

当时,径山上一共43户人家,160多口人,长居深山中,他们主要靠砍伐毛竹为生,日子大多过得比较安逸。

听说,山下人种茶叶很辛苦,山上人家,刚开始,没人响应这个外乡女人的倡议。

因为几个月都在山中农家借宿,金雅芬和村里人都很熟悉,这个倔强的知识分子就一家家上门去磨嘴皮子,一直求到人家同意为止。

有了人手,还缺种子。

金雅芬想到打报告,因为自己搞密植茶园有了名气,农业厅特批给她杭州茶叶试验场的2000斤茶籽,是最好的鸠坑种。

1978年的冬天,2000斤茶籽种在了径山上新开垦的30亩茶园里。

第二年春天,茶树苗长势很好。

金雅芬却接到一个棘手任务:当年,省农业厅要举办全省名茶评比,点名让余杭参加。

“山上的茶树,去年才刚种下,今年怎么参加评比?”

虽然心里没底,金雅芬还是赶制了四个样品,选出两个好的,取名余杭1号、余杭2号,送去参加评审,竟然得了第一名。

这其中的余杭2号,是卷曲型毛峰茶,正是今天我们喝到的径山茶。

1979年-1982年,径山茶连续四年获奖后,夺得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1983年,被农业部授予中国名茶称号。

1987年,径山茶在全国名茶评比中,夺得第一名和并列第二名的佳绩。

径山上的茶有板栗香,四岭上的茶是兰香,娘娘山上的茶自带花香……后来,金雅芬又开发出几款新茶,不断丰富着径山茶的内涵。



【径山茶小名片】

时至今日,余杭径山茶已有茶园面积6.45万亩,茶叶总产量年8000余吨,品牌价值达23.56亿元。

径山茶在20世纪70年代荣获农业系统名茶的基础上,于2004年和2009年蝉联两届“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

余杭成立了径山茶行业协会,开展的标准、品牌、基地认证、包装标识、品牌、市场营销的六统一管理,成为全国茶叶行业管理的样板。



2005年,又在美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了国际商标注册。2008年列入北京奥运会接待用茶;2010年“径山茶”又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列为上海世博会礼品茶;2011年径山茶获浙江区域名牌称号,获2011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4年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8年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专家审评,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更是获得金奖荣誉。

2019年,以径山茶为唯一主导产业的余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纳入创建名单,今年将完成打造全国高端精品茶叶生产区、全国茶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城郊型乡村振兴引领区以及国际禅茶文化交流中心。

沉香是什么意思

用手机灯光怎么验玉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