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钓调漂用品网

福州非遗:顽石的华丽变身

11-19

福州非遗:顽石的华丽变身

寿山石是福州特有的名贵石材,其石质晶莹、脂润、色彩斑斓,色泽浑然天成,具有稀有性。让寿山石绽放艺术价值的是寿山石雕,是寿山石雕艺匠们将顽石雕刻成精美的摆件,才提升了寿山石的价值。2006年,寿山石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记者日前采访了寿山石雕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明。

寿山石因产于福州北郊寿山村而得名。据地质工作者勘察,寿山石是在侏罗纪到白垩纪时期,由于火山喷发或者岩浆侵入引起了特定成分的岩石变质而成。

杨明介绍,寿山石柔而易攻,泽润通灵,是金石雕刻篆刻不可多得的材料。按产地区分,主要分为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计有上百个品种。田坑石中以田黄石最为珍贵,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被尊为“石帝”;水坑石莹澈凝腻,透明度极强,但出产量很少,质佳尤罕;山坑石种类最丰,且出产量最大。

福州晋安区寿山村的寿山石古矿洞内。

作为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寿山石雕传承已有上千年。福州先民1500多年前就开始雕刻寿山石。寿山石雕起初以圆雕佛教题材和生活用品为主,元明期间则侧重雕刻印材,到了清代开始百花齐放,印章、文具、人物、动物及玉镶嵌器皿等无所不有。故宫博物院现藏有清宫遗存寿山石雕刻品近两千件,包括帝后宝玺、造像、文具、摆件、铭刻等不同类型。

寿山石雕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泽,雕刻出造型和色泽相适应的作品。优秀的寿山石雕作品是没有拼接的,石头原来什么样刻出来基本上是什么样。“巧取天然,因材施艺”是寿山石雕艺匠们的基本功。

寿山石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久和。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久和作品《鸟语花香》。

寿山石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礼忠。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礼忠作品《恰逢花开》。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礼忠作品《咏梅》。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林亨云(已故)作品《寒冬一霸》。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林亨云(已故)熊系列作品。

通常在一块寿山石上,有红、黑、黄、青等数种颜色,相互交错成自然斑纹。艺匠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是根据石块的形状、色泽、纹理等,结合个人专长,选定作品题材,然后开始艺术构思,尽量发挥石块原有的特色,先打出粗坯,安排物象位置、形态,再进细部刻划,接着是修光、揩磨、打蜡。

大师们的作品,是从原石一步步打磨、雕琢出来的。

杨明介绍,寿山石雕的技法,是通过运刀的刀法来体现的。技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圆雕、薄意雕、印钮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

杨明在工作室里创作展现武夷风光的大型作品。

杨明创作的作品《三国演义》。

早期寿山石雕形成了“西门”和“东门”两大艺术门派。约在同冶、光绪年间,福州有潘玉茂和林谦培两位石雕高手,潘玉茂与族弟玉进、玉泉等居住地福州郊区的凤尾乡,形成了“西门”派风格。林谦培在福州东门后屿乡收徒传艺,发展成“东门”流派。如今两大门派相互融合借鉴,已无明显的门派之分。

延续至今的寿山石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三位,分别是林亨云(已故)、冯久和、陈礼忠。

由于寿山石雕将传统的诗、书、画艺融入其中,透射出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适宜欣赏、保值、考古、交流、藏珍等,不但各地博物馆争相收藏,社会上更是对寿山石雕作品情有独钟,掀起过一阵又一阵的收藏热。

冯久和家三代艺人耗费10年时间完成的圆雕、镂空雕巨作。

如今寿山石雕产值达到数十亿,从业人员超过10 万,他们主要集中于晋安区、台江区、鼓楼区,形成了一个集开采、加工、设计创意、鉴定、文化研究、收藏于一体的寿山石雕产业体系。

由于寿山矿洞禁止乱开采,原材料日益短缺,寿山石雕艺匠们现在已从早先拼产品材质转向拼灵感、拼雕刻技艺。对于现在寿山石雕从业者来说,他们除了选择寿山石材外,在一些外地石材方面也发挥“福州工”的效能,他们勇于创新,给寿山石雕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提升了寿山石雕文化品质。

来源:福州晚报

钓鱼箱

宠物医疗技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