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钓调漂用品网

北京采石工人意外发现两千年前的墓葬,揭示古时豪华陵墓的秘密

12-01

北京采石工人意外发现两千年前的墓葬,揭示古时豪华陵墓的秘密

1964年,北京石景山老山的一群采石工人在永定河故道里采石,挖掘过程中,忽然挖到了带有文字的石柱子。纯朴的工人们立即上报文物部门。不想这一发现,牵出了2000年前的一桩超标越制的墓葬!

该批带字的石柱及其它石头,后经考证为秦君神道石柱及秦君石阙残件,共有17件。秦君神道石柱和石墓建于公元105年,时为东汉中期,是北京地区出土最早的有纪年铭文的石刻,也是现存最早的神道柱。


苏天钧在执笔《简报》时,记录了当时这批神道石柱与石阙可能的来源:

1,来源于永定河上游,被冲刷下来;

2,来源于永定河下游,被反冲回来的;

3,附近老山上山石坍塌,或泥石流滚落而来;

4,就近处。

通过神道石柱与石阙等划痕的分析,更倾向于是附近处。意味着在附近有“亲君”墓。只不过这墓一直没有出现,也许还需要时间去验证。

从这批石刻中,秦君神道石柱有规格相同的两件,是中国现有东汉墓表保存最完整的一套。神道是陵前的通道,神道石柱是标明神道起点的建筑。秦君神道石柱通高2.25米,柱身雕刻通长直线竖纹,柱上部有两只半浮雕螭(无角龙)虎,盘于柱侧承托四方形柱额。柱额有汉隶竖刻三行十一字:“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


汉代官制设书佐一职,担任中央和郡县各级行政官员的书记秘书,负责起草、记录、抄写文件等工作。而此处的秦君为幽州书佐,相当于现在市秘书办科员,现在是公务员地位自然较高,但据《后汉书·续百官志》记“洛阳令有吏员796人,其中书佐90人。”,由此可见书佐在东汉时期就是一个芝麻小吏。但这些官吏都擅长书法,秦君神道柱额上的汉隶可能是秦君的友人同事所书,代表了东汉幽州书法的特色和水平。

阙本是宫殿前的一种建筑,《自虎通义》说:“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饰门,别尊卑也。”墓阙与宫阙的意思是一样的,它既是陵园门户的标志,也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汉代墓阙主要集中在东汉时期,石阙一般高4~6米,其形制有单阙和旁附子阙的母子阙,而这两种石阙又有单檐和重檐的区别。


秦君石阙是东汉石阙的一个重要类型,它由石柱、柱础、柱额、阙顶等几部分组成,墓阙残柱刻有青龙、朱雀、门吏的形象(在阙或墓室门侧装饰门吏是东汉时期成例)。这座石墓阙损坏严重,所剩残件已难以恢复原貌,据《简报》推测是一座独立的重檐双阙,其依据主要是:

中国营造学社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总结阙有两种:“一种为独立的双阙,其间无门”、“另一种是阙、门合一的阙”。经过向古建筑专家王世仁请教,这是汉代特有的一种叠压式重檐形式,现在统称为“重檐”。


秦君石阙残件中有一高1.88米的方石柱,正面和侧面均镌刻文字,侧面用线刻碑形,碑额镌有“乌还哺母”的题名,碑文七行,这是秦君之子秦仙对父母养育之恩表示孝心的文字:

“维乌维乌,尚怀反报,何况于人,号治四灵,君臣父子,顺孙弟弟。二亲薨没,孤悲侧怛,呜号正月,旦夕思慕冱心,长网五内。力求天命,年寿非永,百身莫赎。欲厚现相,尚无余日。呜呼,匪爱力财,迫于制度,盖欲章明孔子葬母四尺之裔行上德。比承前圣岁少,以降昭皆,永为德俭。人且记入于礼。秦仙爰敢宣情,征之斯石,示有表仪。孝弟之志,通于神明。子孙奉祠,欣肃慎焉。”

碑文说,乌鸦这种不起眼的鸟类,尚且知道反哺父母,人是万物之灵,有君臣父子仁爱孝悌的道德观念,就更应当懂得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道理。现在双亲亡故了,我整日痛苦思念,五内俱焚。上天不能使父母长寿,我也没有办法使人复活。本想厚葬父母,但却没有这么做,我不是吝惜钱财,而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再说墓葬礼制是不能逾越的。孔子是圣贤之人,他葬母之坟仅高四尺,这个榜样值得学习效法。这样我只能立此石阙,略表心中哀思,父母在天之灵是能够了解我这一片孝心的。后代子孙也要供奉祭祀,以至永远。


整篇文字充满了对父母的感怀之情,对父母亡故的痛苦,并表示要尽最大努力厚葬父母,但受于制度约束而不能越制。

为什么会越制呢?

郭沫若、陈直均指出,秦君明明只是一个书佐,一个小小的书办秘书,在墓前树立墓表,并刻字命为“神道”,这是一种创见,也是一种冒险行为。《汉书》中曾有记载,霍光妻子曾因为霍光墓建三出的阙,而遭到皇帝降罪。因此秦君小吏用重檐双阙,怕是越制了。

秦君用神道石柱、墓门用重檐双阙,能用得起么?

据《居延汉简》所记,书佐每月俸禄不过铜钱360枚,据记载如用神道石柱、重檐双阙的费用至少20万以上,相当于秦君不吃不喝50年的收入。如此看来,秦君是无力承担墓葬的。

以上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秦君的儿子“秦仙”不是高官就是富豪。但历史上没秦仙此人的记录,因此推测就为富豪了。

即使是富豪,用相当于50年收入的金钱来厚葬父母,这“不吝钱财”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不惜一切代价厚葬父母,以此证明自己孝顺。


这座墓葬到底是否超标越制,只有找到这座墓,才能揭开谜底。但无可争议的是东汉时期“厚葬”社会习俗。这虽然不值得提倡,但2000年前幽燕北京的殡葬文化,也值得现在的我们反思:

我们现在对于去世的长辈,是否还能古人般“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对此,你怎么看?留言一起来讨论。

关注庄主在北平,在文字里,一起感受岁月。

河磨玉有收藏价值吗

东海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