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陈杨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1963年,在药物史上大名鼎鼎的精神类药品安定(地西泮),一经上市年销售额即冲破了1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首个获此成绩的药物。此后在制药领域,年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即被视为“重磅炸弹”,是药企们竞相追逐的大品种。
而约40年之后,这一里程碑式的销售额也在宠物用药领域实现。2022年,全球兽药巨头勃林格殷格翰(BI)的犬用口服驱虫药超可信系列产品全球净销售额为10.64亿欧元(约合11.65亿美元)——成为兽药史上首个“重磅炸弹”产品。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宠物用药的广阔市场。实际上,国内已有不少厂家被吸引入局。而与人用药类似的是,国内宠物药市场也正在经历着政策变革,资本进入,率先占据市场的外资进一步深耕,后来者国产企业逐步打开局面。如何将这块蛋糕做大,自己又能分得几何,是所有玩家寻求的答案。
据美国宠物产品协会(American Pet Products Association)的数据,2018年,美国宠物主人花在宠物非处方药和用品上的费用估计高达155亿美元,是2001年62亿美元的两倍有余。
这一增长也直接反映在各家药企的销售额上。CEESA的药品数据显示,近年来,头部公司的宠物产品销售超过了大动物产品,国外伴侣动物的兽药使用量也较大,普遍占比达到40%。
以头部公司为例,据2021财年业绩报告,拆分于辉瑞的硕腾动保全年营收约78亿美元,其中犬猫业务营收为44.26亿美元,占比约57%。BI动保业务净销售额近43亿欧元,其中伴侣动物营占比64%。剥离于礼来的礼蓝动保营收为47.65亿美元,宠物业务营收达23.51亿美元,占比约一半。
相较之下,国内宠物市场起步较晚,但增速更快。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开始出现宠物医院,2010年后,随着人均GDP快速增长,宠物医疗市场开始蓬勃发展。2020年,中美两国养宠家庭的比例分别为22%、67%,宠物药市场增长率则分别为16%、13%。
目前,国内宠物用药市场以外资为主导,其在宠物疫苗领域的市场份额更高达70%~80%。以“猫奴”熟知的猫三联苗为例,国内至今无国产企业获批,仅有硕腾的“妙三多”一家独大。
不过当下,国内多家上市药企开始进入这一领域。今年2月,丽珠医药与健康元合资成立丽健动物保健,将动保业务独立出来,并披露已制定宠物药品5-10年的研发规划。4月,华东医药宣布拟以2.65亿元控股动保公司南农动药,后者专注于宠物、水产动保细分领域。此外,康辰药业、康华生物、国药动保等公司均在宠物药上发力、加码。
实际上,除了免于集采、市场广阔,国内众多玩家入场还与政策支持相关。在我国,兽药由农业农村部管理。宠物用药则从兽药派生而来。相较于兽药,前者以个体用药为主,药剂量一般较小,有专门剂型。
早在1987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兽药管理条例》,此后经多次修改,成为整个兽药行业的基石性文件。直到2017年,原农业部修订《兽药注册评审工作程序》,首次增设“优先评审”的方式,符合条件的情形之一即为临床急需、市场短缺的赛马和宠物专用兽药。
随后,农业部又在2020年出台《人用化学药品转宠物用化学药品注册资料要求》,允许已批准上市的人用化学药品,通过减少产品注册资料等进行注册后,转化为宠物用兽药产品。
“现在很多人药企业想要开辟新的板块,就会去做兽药这个方向。”BI一位产品技术方面的人士告诉界面新闻。
对于药企而言,人药转兽药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不像完全的新药研发,已获批的人药已经经过动物试验、临床试验,研发者对药效等情况多少已经有所了解。
BI大中华区动物保健业务负责人刘静娴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一些人用药可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有过很多研发尝试和失败的经验。在当下的数据共享和AI技术下,无论是在活性成分,还是生产流程,宠物药研发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提速。
但对人药企业而言,转兽药的门槛也并不低。刘静娴表示,宠物猫的体积比一个小婴儿还小,用药和配方的精准性需要非常谨慎,同时要考虑到配方怎么跟宠物的其他慢性病配合。“有很多功夫,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
具体而言,BI产品技术方面的人士向界面新闻介绍,人用药转宠物药的难点包括适口性、剂量等。一方面,如果是口服药,需要考虑怎么让宠物愿意服用。
另一方面,人和小动物的体重相差悬殊,前者可能50公斤,后者如猫只有四五公斤。这意味着药物浓度将有很大的差别,而浓度直接涉及药物的稳定性。“不是说50毫升的浓度药物是稳定的,换成5毫升同样稳定。”该人士提到。除了公开的有效成分,各家的佐剂决定了药物的保存时长、起效时间。他表示,目前国内厂商多以仿制药为主,对于佐剂的研发也还在摸索阶段。
而往更早期的阶段看,由于疾病机制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相对缺乏,不少人药靶点可以参考,但在小动物身上可能不完全适用。
此外,一国内药企宠物业务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真正要做品牌、做产品,首先是要有硬件方面的投资。“你不可能把人药的生产线拿过来用,也要按照兽药的要求建厂房、做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这就要花很长的时间,投入很大。”
前述人士认为,这些都是各家公司之间形成壁垒,也是先行者已经积累起优势的地方。
从产品种类而言,预防类产品是各家动保公司营收最大的板块,也在刚刚进入养宠时代的国内市场占据较多销售额。据《2021中国宠物医疗白皮书》,在宠物医院动保产品销售板块中,驱虫药、宠物疫苗的销售额占比分别为25.1%、22.5%。随着当下的“小猫老狗”年龄渐长,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将浮出水面,治疗性药物的需求即会凸显。
在前述宠物业务负责人看来,传统预防医学产品已经相对成熟,头部企业已经做得比较好,对于后来者来说“打是打不过的,没什么优势”。他认为,未来的机会是在治疗药物上,毕竟人药比较强的也是治疗性药物。
但当下的问题是,治疗药物市场比较小,药企可能会考虑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对药企来说,关键要看怎么选品,怎么培育市场。
实际上,宠物药研发在一定程度上是“站在人药的肩膀上”,同时也会经历人用药曾经的困境。对于国内宠物用药而言,审评审批进度慢,规则标准不完善,未与全球同步是当下的问题。
前述宠物业务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公司有一款宠物药正在做一致性评价,已经被评审部门退回来三次。在他看来,涉及的都是小问题,“我们现在还在向人家(国际)学习,有很多东西评审专家也拿不准,有的标准做得太刻板、教条。”他说。
这并非一家之言。在2023年东西部小动物临床兽医师大会期间的宠物用兽药健康可持续发展座谈会上,多家国内外药企提出了在宠物用药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当下企业想要抓住竞争优势,开发创新药、比较流行的生物药方向的产品时,缺乏更多指导意见、试验规范。
而在比对品种上,原料药难找是一大痛点。陕西天宠研发总监宋望成指出,已经在比对试验目录中的产品原料药相对好找,但国内基本上也有产品了,一般不值得做。而美国食药监局(FDA)批准的一些产品在国内基本上又没有合规的原料药。这导致这类更有竞争力的品种研发困难。
此外,亦有多家公司建议与监管方建立更为顺畅的沟通、咨询机制,建立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放开委托生产,降低小品种但急需药物的研发、上市成本。
西诺生物研发副总石晶提到,目前申报过程中有每周一下午的电话咨询,注册申报被退审后有答复意见会议。除此之外,她建议在临床前研究前或者临床研究过程中建立注册咨询机制,解决药企在试验规范、安全性评价方面的疑问。
一位外资药企动保业务注册方面的人士告诉界面新闻,相比之下,美国FDA兽药申报过程中,药企与监管的咨询更频繁,类似做完一个环节就会有一次沟通。这也利于药企把握监管要求,更高效地研发药物。
此外,对于外资企业而言,最大的难点在于国内研发不能与全球同步。目前,进口药仍需要在原产国获批后,才能在中国递交注册申请。刘静娴告诉界面新闻,在人药的新药研发上,中国加入ICH(人用药品技术要求国际协调理事会)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但在兽用药方面,中国尚未加入类似的平台VICH(国际兽医协调委员会)。这导致国内的法规、要求和全球不同步,很多新药的临床研究,例如疫苗的转基因测试,在国外做完后,需要在国内再做一遍,因而加长了研发流程。
不过,国内的评审制度改革也在持续推进。
与人药不同的是,目前兽药的注册审批权并不在国家药监局,而是归在了农业部下面。2021年实施新修订的《兽药注册评审工作程序》后,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农业农村部兽药评审中心)进行了专职评审改革。评审工作机制由“专家评审”转变为“专职评审与专家咨询相结合”,从而加快了评审效率,也对评审质量有所保证。
而与人药类似的是,在加速审评、鼓励创新的同时,一些门槛相对低的细分领域率先“卷”了起来。在前述会议上,多家动保企业人士表示,驱虫药、疫苗等大品种存在扎堆立项的现象。众多厂家在推广上也不遗余力。
一国内兽药公司产品技术人员向界面新闻表示,现在宠物打疫苗的费用从百来元降到几十元;过去买一盒驱虫药要花三四百元,现在还会赠送一个绝育项目。厂家“卷”活动力度的原因是过了专利期的产品仿制药太多。而相比于人用药,不少宠物用药价格高,也不能走医保,一些宠物主的价格敏感性更大。
而另一边,大厂们频频牵手宠物医院,建立各自的渠道和生态,做市场教育。毕竟,一个业内的共识是,价格战没有未来。